余世鹏:经济学与高金“现象” | Ta@SAIF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2020-12-04 浏览量: 1845
11月19-22日,一场汇聚高金顶级师资,旨在为主流财经媒体精英提供短期专业化、定制化培训的公益项目——高金2020财经媒体“金英计划”成功举行,来自全国主流财经媒体的数十位高管和资深编辑记者通过层层选拔,在高金上海校区展开了为期三天的“金英”之旅。
中国证券报专题新闻记者余世鹏作为二期班学员撰文分享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拥有多年媒体从业经历的他直言在高金课堂上收获良多,“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这一实践问题的具体表现,也会随之改变。但可以确定的是,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不是“黑板经济学”和封闭式的象牙塔学者,而是一群学术分工明确、对时代前沿时刻关注、具有人文关怀、顶层设计思路和高屋建瓴格局的经济学人。”
当年在大学课堂上,老师们调侃起经济学这一“沉闷的学科”时,常常会说到这样的场景:周末给MBA班上课,教授饶有兴致地推演着厂商利润最大化原理(即MR=MC,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是微观经济决策的基础原理),黑板上写的满是密密麻麻的图形和公式,以至于下面的企业家学员,一个个地昏睡了过去。
毕业后,我成了一名财经记者,观察并记录着现实世界的经济运行,偶有机会,也会参与到高金这类商学课堂中来。我所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教授们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甚至还是某一细分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也时刻关注着市场的前沿动态,且对经济创新持有开放态度;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对图形和数学公式的运用极为克制,虽是悟言一室之内,但几个回合下来,却删繁就简般地完成了现实经济的贴切解释。
在高金“金英计划”的课堂上,这一现象的演绎是赏心悦目的。这样精彩的演绎,主要是源于以下两类群体:一是受过一流学术训练、具有相当学术造诣的经济学家,二是具有丰富本土化实践经验的政界和商界领袖。
第一类虽是典型的学院派学者,但他们也有着丰富的市场实践,且乐于通过专栏、采访等方式输出思想洞见。比如,师从诺奖得主罗伯特.希勒、被称为“行为金融学的中国传人”的朱宁教授,就跳脱出了传统的要素框架,从消费和债务行为视角出发,提出了一国债务水平的上升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的警醒。
陈歆磊教授在高金课堂上分析的是“平台经济反垄断现象”,是当下十分热门、且对市场具有深远影响财经话题。一开始,他在坐标轴上寥寥勾勒几笔,简要解释了价格垄断的经济含义:厂商基于市场势力,将价格定在了远高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之上。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要注意,在解释互联网平台的垄断现象时,这个模型是不适用的。现实中的电商平台,定价已是十分亲民。那么,他们的垄断又该从何说起呢?”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问题引导。科学的理论应“可证伪”,如张五常所说,有解释力的理论,必然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我从陈教授课堂上看到的是,他们在循循善诱的背后,除了独到的市场洞察力之外,还有着对媒体求知者,诚挚的知识体恤。
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学的重镇,大致经历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这一转移过程。无疑,经济理论的蓬勃发展,与一国的经济繁荣是互为表里的:学人从现实经济活动中提炼出经济规律,体系化的经济理论,又将进一步提升着经济实践效率。这一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应该是“经世济民”的应有之义。
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财富增长。伴随而来的,既有民营企业家作为一个阶层的集体崛起,也有芸芸“打工人”对个人福祉和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像高金这类名家荟萃的商学院,他们的存在,其实是为了解决经济学“纯粹形态”普遍原理在中国具体市场化实践中,引出的“实践形态”问题。
从“商业行为正当性”(也称“企业家原罪”之问)到“公司产权清晰化”,从“保护企业家私有财产”到当下的“家族财富传承”……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这一实践问题的具体表现,也会随之改变。但可以确定的是,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不是“黑板经济学”和封闭式的象牙塔学者,而是一群学术分工明确、对时代前沿时刻关注、具有人文关怀、顶层设计思路和高屋建瓴格局的经济学人。
在高金课堂上,我确实看到了这种可能性。
编辑:自答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赞

收藏